My ads

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楚辞部分疑难解答

楚辞部分疑难解答
(中央电大隋慧娟)
1. 楚辞体具有那些诗体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和楚地的乐曲、民歌有什么关系?
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具有以下明显的文体特征:
(1)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楚辞的大部分作品篇章都比较长,比如《离骚》全诗有三
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而《天问》全诗有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五百多字。其他如宋玉创作的《九辩》等也都是长篇大作。与北方的乐歌《诗经》作品相比,这些作品不仅篇章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长诗《离骚》的末尾有“乱”,《涉江》、《哀郢》、《怀沙》、《招魂》的篇末也有乱,而《抽思》的体制更复杂,不仅有乱,还有少歌和倡。而这些,在《诗经》里都是很没有的。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因此成为是楚辞区别于《诗经》,独立为一种新诗体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
(2)独特的句式、语调。楚辞与《诗经》在篇章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句式和语调上则有着更明显的差异。


首先,楚辞句式比之《诗经》明显加长了。《诗经》作品主要是四言诗,篇幅不大,以重章叠句的形式构成。与《诗经》相比,楚辞作品句式大都比较长,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这些句子比起《诗经》的四言来说,句式都已经加长了。
其次,除句式加长之外,楚辞中还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 这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 “兮”字在诗歌中的出现当然不始于楚辞,《诗经》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带有“兮”字的诗句,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但是楚辞中的“兮”字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诗经》,如在现存的屈原作品中,除了《天问》、《招魂》外,其他作品都广泛使用了“兮”字。不仅如此,楚辞中的“兮”字不仅使用频率极高,更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比如增强节奏、代替虚词起语法作用等,而这正是屈原的创造,是楚辞所独有的。
楚辞这些诗体特征的的形成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上异彩纷呈。当时的乐坛,荆艳楚舞,代秦吴越之音齐奏;桑间濮上,郑卫赵宋之声并出。在这群葩争艳的音乐天地里,楚国的音乐正是凭藉它别具风情的地方特色独树一帜、摇曳生姿。我们常说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便都是楚国的乐曲。古代诗乐不分,《诗经》的作品便都是乐歌。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屈原的作品是否入乐,但是他的产生和体制的形成受到了楚地乐曲的影响却是肯定的。《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有“乱”,《抽思》中有“少歌”、“倡”、乱等。而乱、少歌、倡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屈原的楚辞体创作正是因为因袭楚地乐曲的体制而有这些名称。
楚辞句式的加长和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也是有所承袭和取鉴的,那就是流传于楚地的民歌。楚地的民歌大多已经失传,我们只能在一些古文献中找到有限的几首如《孟子·离娄上》所载的《孺子歌》、刘向《说苑》所载的《越人歌》、《新序·节士篇》所载的《徐人歌》等。这些诗歌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句式灵活,音调曼长,情致婉转,在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上都与楚辞体诗歌很是接近。这正说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的民间歌诗有密切的联系。

2. 试析楚辞中字的作用。
楚辞中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 这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楚辞中的“兮”字不仅使用频率极高,更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楚辞中的“兮”字有多种位置和意义,其位置有的在每一句的之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九歌》里,如“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有的在上下句之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离骚》和《九章》的多数篇章里,如“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等;有的在下句末,如《橘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这三种形式中只有第三种,也就是《橘颂》中的“兮”字使用类型是沿用了《诗经》中兮字的使用方式,而其他两种与《诗经》中不同的类型,是楚辞中使用更广泛,也更有典型性的。这些“兮”字不仅有着《诗经》中的兮字所具有的表情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时起着调整节奏的功能。尤其是在《离骚》、《九章》等散文化长句较多的篇章中,“兮”字的这种作用就更为突出。因为这些诗篇中一般两句构成上下对称的长句,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这样的长句中需要在中间位置稍加停顿,以方便诵读,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而位于句子中央的“兮”字正很好的发挥了这一作用。此外,闻一多先生还认为《九歌》中的“兮”字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如“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的“兮”字有“之”的意思;再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里的“兮”字有“于”的意思。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楚辞中的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比如增强节奏、代替虚词起语法作用等,而这正是楚辞所独有的。

3. 结合作品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文体,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地是一个信神好巫的地区,原是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荆楚大地上广泛流传。而屈原正是在这样一种有着浓厚的神化巫术色彩的文化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仔细阅读现存的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诗歌除了《九章》之外,其他的像《离骚》、《天问》、《九歌》、《招魂》等都有着浓厚的神巫文化的色彩。如《九歌》就是屈原借用巫俗、巫歌创作出来的,《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诗中对上下四方的描绘充满了奇异的神话。长诗《天问》中更采用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献。而屈原代表作《离骚》虽然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是诗中写屈原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巫咸、灵氛)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这些都说明楚辞与楚地的神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以上种种可以说明,楚辞的很多艺术形式和古楚的神话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屈
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比如《九歌》中写到了一系列的神,但是却主要是写他们的挫折和哀伤,而不是崇拜他们的神通广大。《天问》虽然采用了某种卜问的形式,但表现的却是一种怀疑的精神,一种理性批判的精神。可见在屈原的作品中神话和种种宗教巫术活动,不过是文学的素材,文学表现的手法而已。屈原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屈原对巫俗文学的吸取改造不仅使其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

4. 鲁迅先生曾说:(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
从产生地域是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觋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文体,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地是一个信神好巫的地区,原是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荆楚大地上广泛流传。而屈原正是在这样一种有着浓厚的神化巫术色彩的文化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上异彩纷呈。楚国的音乐凭藉它别具风情的地方特色独树一帜,而楚辞的产生和体制的形成也受到了楚地乐曲的影响。如《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的“乱”、《抽思》中的“少歌”、“倡”、乱等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楚辞的体创作正是因为因袭楚地乐曲的体制而有这些名称。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也是有所承袭和取鉴的,那就是流传于楚地的民歌。古文献中保留的楚地民歌在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上都与楚辞体诗歌很是接近。这正说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的民间歌诗有密切的联系。
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前此的文学遗产《诗经》也对楚辞的形成产生影响。比如《天问》、《橘颂》基本上是由四言句式叠加而成的,这种形式明显是在《诗经》的影响下形成的。此外,战国时期是我国散文空前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楚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一散文高潮的影响。当时散文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以及接近口语的虚词运用,对楚辞体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5. 简述《楚辞》流传和编辑成书的过程。
从现存的某些资料来看,屈原的作品可能在他生前就已经在社会上较为广泛的流传了。到了秦灭汉兴,首先是吴王刘濞文学集团,汇聚辞赋之士,学习楚辞,使得楚辞部分作品得以保存。其后的淮南王刘安文学集团与楚辞的保存和传播关系则更为密切。刘安本人就是一位楚辞研究者,他曾经做过《离骚传》。而其门下的庄助、朱买臣等也精通楚辞。他们的多次进献,使得很多流传与保存于个人手中的楚辞作品,得以汇存到宫廷之中。到西汉晚期,刘向奉命校订搜集来的遗书。他纂辑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一些汉人仿楚辞作品,包括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庄忌的《九怀》、自己的《九叹》,编成一部《楚辞》。到了东汉,王逸以刘向本为底本,作章句注释,并收入自己所作的《九思》,成为今传的十七卷本的《楚辞》。而王逸所作的《楚辞章句》则是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最早的楚辞本子。

6. 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情势是怎样的?当时楚国的情况如何?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社会情势有两大特征,一是开始于春秋末年的变法革新运动更加扩展开来。东周列国的变法革新运动开始于春秋末年,这些变法活动是一种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其性质是限制和打击旧贵族的腐朽势力,澄清吏治,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以达到存君兴国以至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时期先是魏文侯支持李悝实行变法,接着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发生的也比较早。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变法,但是不久悼王去世,旧贵族杀死吴起,改革失败,楚国也由此衰弱。二十余年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孝公死后,商鞅虽被车裂,但是新法却大部分沿用了下来。秦国也因此成为强国。
二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时代的百十个国家仅剩下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这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而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局面中,又以西方的秦国和南方楚国最为强大,有着统一战国的可能。所以当时有“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说法。也就是说秦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秦楚之间的斗争于是非常激烈,而楚国在腐朽的旧贵族把持下,国势日渐衰弱,在秦楚斗争中也节节败退。

7. 试叙屈原的生平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的先人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于屈地,因以为氏。而屈氏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为显通的公族之一。早年,屈原因为贵族的身份,出任三闾大夫之职,负责王族三姓屈、景、昭三族子弟的管理和教育。《离骚》中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写的就是屈原自己的这一段经历。
  很快,屈原因为优异的品德和才学得到了楚怀王的拔擢和信任,受命担任左徒。左徒的地位和权力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副宰相。在担任左徒期间,屈原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美政”的理想。屈原的美政理想即是进行政治改革,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造为宪令,为国家的富强而立法,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主张合纵抗秦,收复失地。这些对于楚国的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其余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所造的宪令,他所主张的举贤授能,触动了旧贵族的特权,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于是以上官大夫为首的旧贵族,处心积虑对屈原横加诬陷。在他们的馋毁之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到排挤,不得再参与重大国事,他的“美政”也就此失败了。《离骚》中“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等句子,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蒙冤被疏后,屈原被免去左徒的官职,并一度被排挤出朝廷,离开郢都,流浪汉北,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如被疏失位之后,屈原先是满腔悲愤写下了震铄古今的长诗《离骚》,在由郢都溯江北上汉北之时,又创作了《九章•抽思》。
  楚怀王楚十三年,秦国大败楚军之后,要求怀王在武关会盟。据记载,这时屈原已经回到郢都,他与大臣昭睢认为这是秦国的骗局,劝阻怀王前往。而怀王幼子子兰则极力劝怀王前去。怀王最终听信了子兰的话,到了武关后即被秦国拘留,胁持至咸阳,并最终客死秦国。怀王被扣留之后,屈原对罪魁祸首子兰等非常愤恨,结果又遭受他们的馋害,被听信谗言的顷襄王长期流放江南。屈原这次被流放的时间很长,他在极端困苦、彷徨中走了很多地方。虽然倍受煎熬,但是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未变。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渡过湘水,到达汨罗附近。这时,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烧毁楚国先王的坟墓。这一重大事变,使得屈原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他不忍见国破家亡的惨剧,大约在顷襄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他的绝笔辞《九章•怀沙》首句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这和后世传说他死于五月初五是颇为接近的。

8. 关于离骚二字含义有哪几种说法?
关于“离骚”二字含义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离,遭受;骚,忧愁。(2)离,离别;骚,忧愁。(3)楚语,离,即畔,散去。骚,愁。(4)楚地歌曲名,意义同于“牢骚”。

9. 长诗《离骚》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屈原在《离骚》的开端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家世,表明自己是颛顼帝的后裔,楚王的同宗。其用意在于说明自己对于存君兴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又叙写了自己奇异的生辰和美好的名字,表现他的尊贵不凡以及他的性格与理想。这一段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内美与修能,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强烈愿望。他列举历代兴亡的事例,希望楚王成为中兴之主。并用“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表明了自己为了君国,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但是屈原的忠诚并没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却因为触怒了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到迫害和打击。群小攻击谗言陷害他,楚王偏听偏信不再信任他,他苦心培养的人才也都变质了。前半部分的最后,屈原用“民生各有所乐兮,吾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人格的清白的决心。
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女媭的劝告使诗人非常矛盾,他借着“就重华而陈辞”,重温夏商周的兴亡史。这些回顾更坚定了他原来的信仰,激励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屈的壮烈胸怀。于是他开始了新的求索,上扣天阍,下求佚女,想寻求一个献身国家的机会,最终却以绝望而告终。满腔愤懑的诗人因此求助于灵氛和巫咸,他们无一例外地劝他离开。诗人终于决心去国远游,但在真正要离开之时,深沉的爱国之情再次占了上风,诗人最终留了下来,决定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离骚》就是这样充分抒发了屈原的爱国忠诚和忠而被疏、救国无门的忧伤怨愤的。

10. 《离骚》丰富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离骚》的美学内涵都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在诗中构筑了神话、往古、香草美人三个艺术世界,这使得《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11. 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
《离骚》中出现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屈原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在诗中诗人写了三次上天下地神游,第一次他让日神羲和为他驾车,月神望舒为他领路,从苍梧出发,终于到达天庭,上叩天阍,求见天帝,却被拒之门外。第二次诗人下求佚女。他请雷师丰隆帮他追求洛水女神宓妃,请鸩鸠为他做媒追求神话中帝喾的妃子有娀氏之女,最后又去追求传说中少康的妻子有虞氏之二姚。第三次诗人让飞龙驾车,从天津出发,想要去遨游太空。这三次神游的描写想象大胆丰富,神话中的神灵作为活生生的形象参加了诗人神游的过程,这说明诗人没有受原来故事的束缚,而是通过自由想象,把这些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服务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来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表现自己的心理创痛和波折。
12. 《离骚》一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离骚》一诗中出现了一个往古世界,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为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理性光辉。屈原借对往古三后尧舜的清明政治和桀纣昏庸失国的历史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了榜样,并警告楚国君臣,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诗人还通过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如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等,表达了对君臣遇合的渴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
13. 《离骚》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1)第一次升天遨游求见天帝以表明心迹及其失败,象征着楚王已被奸邪包围,屈原欲再见楚王而不得。(2)第二次升天遨游,即“求女”活动,象征着屈原试图寻求可以通君侧的人,请其代为言说,使楚王能理解自己。(3)第三次上游天界象征诗人想要另谋出路,却眷恋故乡,无法舍弃。

14. 《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身什么新的发展?
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诗人构思的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
香花美草意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具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
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来展示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
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香草美人”的运用是《离骚》比兴手法的主要表现,它继承了《诗经》的比兴,又有所不同。《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衣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15. 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天问》一诗的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
诗人借对宇宙自然和人间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16.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17. 组诗《九章》是怎样反映诗人屈原一生的悲惨遭遇和情感历程的。
《九章》各篇是屈原一生各个时期创作的,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情感历程。
《惜诵》、《抽丝》、《思美人》作于楚怀王时被疏失位之后,诗歌主要追溯以往的经历和挫折后的矛盾斗争,其情感虽然愁苦失意,但仍有抱有希望。《哀郢》作于楚国国都郢都陷落之后。而《涉江》、《悲回风》是顷襄王时放逐江南所作。其情感哀怨、孤独、彷徨。而《怀沙》、《惜往日》是屈原临近自沉之前所作,其情感悲愤难抑,绝望悲苦。
18. 结合作品分析《九歌》和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地的民间的神话故事,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诗歌。
《九歌》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编写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九歌》的名称。《九歌》本是神话传说中的被启从天上偷来的天帝之乐。
(2)《九歌》的创作缘起。《九歌》是屈原根据沅湘地区民间的祭祀歌曲重新创作的。
(3)《九歌》的创作目的。关于《九歌》的创作目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记载一场祭祀典礼,一说是为了在祭祀典礼上歌唱表演。两者都和神巫文化关系密切。
(4)《九歌》的内容。《九歌》所写都是对神的祭祀和神的故事
19. 试结合作品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成就。
《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上。《九歌》大多篇章写的是自然神的故事,诗中所描写的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无不符合它们自然物的特点。同时诗人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使它们和原始神话中的神区别开来。其次,《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因而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湘夫人》开头的几句即是代表。《九歌》的诗歌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无穷之感。

20. 有人认为《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后来被割裂成两篇,原因是(1)从诗歌内容上看,二者写的是湘夫人一人的活动,是同一个爱情悲剧;(2)从诗歌结构上看,二者文章结构大体相同,其实是一个诗篇中的回环复沓。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